第378章:李長安的手記-《逍遙小儒仙》


    第(2/3)页

    “也就是說,農耕是手段,最終把農產制成食物才是目的,方可使‘齊民’(平民)獲得‘資生’之術。”

    “李長安于栗河郡。”

    ……

    “天授元年,四月十五。”

    “余至仙游郡。”

    ……

    “天授元年,五月三十。”

    “余至梁溪郡。”

    ……

    “天授元年,七月初七。”

    “余至石安郡。”

    “今日玲瓏生辰。”

    “家書雖不曾斷,然思念之情愈盛。”

    ……

    “天授元年,七月二十八。”

    “石安郡事畢。”

    “明日,動身前往宛川府城。”

    “這是最后一府。”

    ……

    燭火搖搖,

    李長安放下毛筆,長舒一口氣。

    待紙上的墨漬漸干。

    將其放入已有厚厚一沓的手記里,收進須彌寶囊。

    然后再抽出一張紙。

    “今日,路遇一老農,講起一則故事,頗覺有趣,遂記之。”

    “有一姓焦的書生,在園中讀書,夜里來了兩只狐妖,變成天姿國色的兩個美女。”

    “兩姐妹進了屋,便開始挑逗書生。”

    “書生很生氣:‘豈有此理!我乃讀書之人,見不得你們這般艷俗模樣,快給我滾出去!’

    “其中一個狐妖笑了:‘真是個書呆子。你既然是讀書人,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我們姐妹立刻就走。”

    “這上聯是:“戊戌同體,腹中只欠一點’。”

    (注:戊為十天干之一,戌為十二地支之一。戊戌二字大體相同,就差在中間的一個點上。)

    “書生想了半天,不得其解。”

    “狐妖笑著說:就這還自稱讀書人?我替你對吧:‘己巳連蹤,足下何不雙挑?’”

    “說罷,兩狐妖一笑而去。”

    (注:己為十天干之一,巳為十二地支之一。二字的下半部分相同。)

    放下筆,李長安忍不住搖頭嘖嘖輕笑,將其放在一邊,等待墨跡變干。

    然后靠在椅背上,閉眼盤點自己這半年多的收成。

    大漢這段時間借助開辟商路之便,順利進入南方三府,并且迅速鋪散開來。

    東南三府和南方三府,逐漸連成一片。

    因為大漢的勢力擴張。

    文道修行也走上了快車道。

    每個月散布出去的詩文越來越多。

    現如今,已經有六十首詩文,借助各地文昌碑傳播開去。

    這還是李長安刻意放緩速度的結果。

    大晉文壇開始出現一種極其怪異的現象。

    有的詩文明明極好,卻就是沒有登上文圣榜。

    反而只集中出現在一地文昌碑上。

    還有其他地方的文昌碑,因為零星文士拜了文名,所以向外傳了一些。

    好多文宗大師出手,雖然在文圣榜上占據了前列甚至榜首。

    但卻在一郡一縣的文昌碑上敗北。

    怪異無比。

    四院一監也都在找這些詩文的出處,始終一無所獲。

    不是沒有人懷疑李長安。

    恰恰相反,很多人都在懷疑,但就是沒有證據。

    這半年多來,每個月都有三品大儒過來查看,可是李長安封閉識海,除非有人也開辟出了識海,否則結果永遠都是一無所獲。

    如今腦海中的文竅,已經有三成被點亮。

    雖然每一首詩文產生的文氣并不算多,但匯聚在一起之后,已然隱隱有了江河之勢。

    識海上空,地位極其特殊的《將進酒》詩文星辰熠熠生輝,四周的星環璀璨如寶石,圍繞著星辰緩緩旋轉。

    而在文氣云海里,還有一枚枚古樸篆字沉浮其中。

    這些便是李長安嘗試數百次后,找到的印刻本命文法的辦法。

    識海是文道和武道的交融之地。

    關乎成圣之道。

    體內一切文氣和武道真氣,都受到識海掌控。

    李長安便將識海作為承載文法的地方,借助文氣云海日夜淬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