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素胚烧好,釉料调制好了,最后才是上釉。 素坯内外层都需上釉,通常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也有采用刷的方式。 上釉不可太薄,薄难以出精品;不可太厚,厚容易粘底。 还有施半釉, 是建盏工艺的一大特点。 因为如果随意施全釉,在高温下会因釉水流动而粘底。 而宋代时期束口盏会特意修一条止釉线,便于把控施釉范围。 在这一道工序之中,最重要的是合格的釉矿,再就是松油柴。 这两种最原始简单的物质,再加上烧制过程中加入的松油柴, 就能烧成唯美的建盏(结晶釉)。 而就算是这样, 其斑纹和颜色,都是随机形成,人为不可控制。 瓷器烧制有时候很麻烦,就是因为一步步的工序太多。 当然,这些都是可以一口气完成的,但是有时候,需要等待。 比如上釉之后,就需要等待干燥。 上釉之后,要将釉坯放置于通风干燥处干燥。 之后还需要刷釉,因为釉层不够厚,可在干燥后再刷上一层釉水。 最后是清足,就是将釉坯上多余的釉水剔除。 这时,又一道大工序完成,此时才会进窑烧制。 进窑之前,需要洒粉,这是为防止建盏在烧制过程中粘足,需在匣钵上洒一层薄且均匀的耐火氧化铝粉/石英砂粉。 宋代建窑是长龙窑, 而现代多用电窑。 装窑时,电窑通常在胎底垫氧化铝防粘, 龙窑则是以匣钵分装。 前期工序都做好了,最后才能将坯体装入对应的窑内,关闭窑门。 到了这个步骤,又要开始烧窑。 每个匠人烧制工艺不同,窑口制度不同,按照各自工艺进行操作,待温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多一些时,停火。 说着简单,但是这一步确实整个烧制建窑的关键。 焙烧,才是真正决定建盏品相和颜色的烧窑过程,这个是建盏无法绕开的技术难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