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茅臺酒有悠久的釀造歷史、獨特的釀造工藝、上乘的內在質量、深厚的釀造文化,以及歷史上在華夏政治、外交、經濟生活中發揮的無可比擬的作用、在華夏酒業中的傳統特殊地位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是三代偉人的厚愛和長期市場風雨考驗、培育的結果。亦得到人民群眾在實際的生活品味和體驗中的贊譽之聲。 據傳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釀酒。 漢代,今茅臺鎮一帶有了“枸醬酒”。《zy府志》載:枸醬,酒之始也。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建元六年,漢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飲到南越國所產的構醬酒后,將此酒帶回長安,敬獻武帝,武帝飲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飲構醬而使夜郎”的傳說。這成為茅臺酒走出深山的開始,此后,一直作為朝廷貢品享盛名于世。 唐宋以后,茅臺酒逐漸成為歷代王朝貢酒,通過南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 到了清代,茅臺鎮酒業興旺,“茅臺春”、“茅臺燒春”、“同沙茅臺”等名酒聲名鵲起。“華茅”就是茅臺酒的前身。迄今可查的最早記載茅臺酒的史籍,是成書于清代嘉慶年間的《仁懷草志》,該書有“城西茅臺村制酒,全黔稱第一”的記載。康熙四十三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臺酒。清《舊zy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臺“酒冠黔人國”。 咸豐四年,黃、白號農民起義軍和同治初年的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將李福獻的起義軍,先后在茅臺與清軍作戰,茅臺鎮被夷為廢墟,鎮上酒房全部毀于戰亂,茅臺酒的釀造因此中斷。 同治二年,zy團溪鹽商華聯輝,因公務前往茅臺,為滿足祖母要飲茅臺酒的要求,乃找來舊日的酒師,購置了一處廢棄的酒坊,恢復釀制茅臺酒,最初茅臺酒只作為家釀自食或饋贈親友,直到10年之后,由于各方需求增大,華聯輝才擴大了生產規模,將產品正式作為商品出售,定名為回沙茅酒,酒房稱成義燒房,當時規模只有兩個窖坑,年產1.5至2.5噸,由華氏所經營的永隆裕鹽號經銷,在茅臺、貴陽兩地出售。清末華聯輝死后,成義酒房先后由其子華之鴻、其孫華問渠經營,直至1951年由政府接收。 光緒五年,在成義酒房之后,出現了第二家茅臺酒坊——榮太和燒房,這個燒房是由仁懷縣大地主石榮霄、孫全太和王立夫聯合開設的。經營不久,孫全太以石榮霄帳目不清為由,退出股金,榮太和燒房更名為榮和燒房。其規模較成義小,只有兩個窖坑,年產量1~1.5噸,全部在本地銷售。王立夫死后,約在1919年,燒房由石榮霄之孫王澤生獨家經營。王澤生之后由其子王秉乾經營至解放后。 1929年,繼成義、榮和之后,在茅臺鎮又出現了第三家茅臺酒坊——衡昌酒廠,它是由貴陽商人周秉衡創設的。建廠之后,雖有窖坑17個,但因流動資金不足,年產量只有幾千斤。1938年,衡昌酒廠并入資本家賴永初為首組織的大興實業公司,1941年周秉衡為了賠賞其子周扶常虧損大興公司的2萬多銀元,將衡昌酒廠賣給賴永初,廠更名為恒興酒廠。 1915年以前,兩家茅臺酒廠產量不過1萬公斤左右,自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后,需求量大增,兩家茅臺酒的產量增加一倍多,加上新建的恒興酒廠的產量,每年產酒都在2.5萬公斤以上。 1949年前,茅臺酒生產凋敝,僅有三家酒坊,即:華姓出資開辦的“成義酒坊”、稱之“華茅”;王姓出資建立的“榮和酒房”,稱之“王茅”;賴姓出資辦的“恒興酒坊”,稱“賴茅”。 1951年,政府通過贖買、沒收、接管的方式將成義、榮和、恒興三家私營釀酒作坊合并,實施三茅合一政策——國營茅臺酒廠成立。” 啪啪! 李慕白鼓起掌聲,“厲害厲害!” “現在應該告訴我你是怎么知道這么多的么?” 許衛國微微一笑,“李處,難道你不知道讀書看報能知天下事么?” 李慕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