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幫了大忙-《四合院:別惹我,我只想種地》


    第(2/3)页

    可這些關于五糧液、茅臺的知識,許衛國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想了想,李慕白開口道:“衛國,你還知道什么,直接說出來吧!”

    “不管你說得對不對,我保證,最后那十瓶茅臺也是你的了!”

    許衛國聽到李慕白這話,心里也安心了不少,其實在看到李慕白看自己的眼神后,他也擔心李慕白會把他當成間諜,畢竟紅墻大院里面還真有一個代號為“浴火鳳凰”的家伙!

    而且這個家伙似乎還是和他在同一個時間段進入到紅墻大院里面的,說實話,自己很有可能成為嫌疑人!

    他都在想,萬一自己被認定為“浴火鳳凰”,那他是不是要第一時間帶著家里的人跑路!

    不過還好,事情并沒有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李慕白還是比較信任自己的。

    “李處爽快!那我可就說了!”許衛國笑著道:“茅臺酒的酒窖建設也頗有講究。從窖址選地、窖區走向、空間高度,到窖內溫濕度控制、透氣性能,以及酒甕的形式、容量、甕口泥封的技術等,都極為嚴格。這些都是關系到成品酒的再熟化、香氣純度再提高的關鍵。酒窖里每天要有人檢查,開關透氣孔,控制溫濕度。

    茅臺酒的釀制技術被稱作“千古一絕”。茅臺酒有不同于其它酒的整個生產工藝,生產周期7個月。蒸出的酒入庫貯存4年以上,再與貯存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陳釀酒混合勾兌,最后經過化驗、品嘗,再裝瓶出廠銷售。

    茅臺酒以本地優質糯高梁為原料,用小麥制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臺酒風格獨特、品質優異的重要原因。釀制茅臺酒要經過兩次下料、九次蒸煮、八次攤晾加曲、七次取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后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準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在此期間,要經歷重陽下沙、端午踩曲、長期貯存等工藝環節的淬煉,制酒生產一年一個生產周期,順應季節變換,歷經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釀制而成的基酒還需在陶壇中經過三年以上的貯存,最后,采用酒勾酒的方式將一百余種不同酒齡、不同香型、不同輪次、不同酒度等各有特色的基酒進行組合,形成了茅臺酒的典型風格。

    茅臺酒工藝中的三高是指茅臺酒生產工藝的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茅臺酒大曲在發酵過程中溫度高達63c,比其它任何名白酒的制曲發酵溫度都高10-15c;在整個大曲發酵過程中可優選環境微生物種類,最后形成以耐高溫產香的微生物體系,在制曲過程中首先做到了趨利避害之功效。高溫堆積發酵是華夏白酒生產敞開式發酵最為經典和獨創之作,也是其它名白酒工藝所不具有的。高溫餾酒:蒸餾工藝本身是固液分離的技術,但茅臺酒生產工藝的蒸餾與其它白酒完全不同。

    茅臺酒工藝中的三長主要指茅臺酒基酒生產周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茅臺酒基酒酒齡長。茅臺酒基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須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它名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茅臺酒大曲貯存時間長達6個月才能流入制曲生產使用,比其它白酒多存3-4個月,這對提高茅臺酒基酒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它白酒的4-5倍。茅臺酒一般需要長達三年以上貯存才能勾兌,通過貯存可趨利避害,使酒體更醇香味美,加上茅臺酒高沸點物質豐富,更能體現茅臺酒的價值,這是其它香型白酒不具有的特點。

    茅臺酒工藝的季節性生產指茅臺酒生產工藝季節性很強。茅臺酒生產投料要求按照農歷九月重陽節期進行,這完全不同于其它白酒隨時投料隨時生產的特點。采用九月重陽投料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節;二是順應茅臺當地氣候特點;三是避開高營養高溫生產時節,便于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選擇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陽是華夏的老人節,象征天長地久,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裝茅臺酒用的酒瓶,最初是用本地生產的缸甕,從清朝咸豐年間起,改用底小、口小、肚大的陶質壇形酒瓶,有裝0.5公斤、1公斤和1.5公斤的型號。后曾一度改為微扁長方形酒瓶。民國四年以后,改用圓柱形、體小嘴長的黃色陶質釉瓶。建國后,才改為白色陶瓷瓶和人們見到的乳白色避光玻璃瓶,古色古香,樸實大方。”

    聽完,李慕白點點頭,“你是知道得挺多的,可是這些你是...”

    不等李慕白問出口,許衛國又開口道:“李處,其實我對茅臺的歷史也有一些了解。”

    “你聽我說完,再問不遲!”

    李慕白再次點頭,“行,那我就再聽聽,你說關于茅臺的歷史!”

    許衛國當即說了起來,“茅臺酒作為世界三大名酒和華夏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建國后,茅臺酒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名酒、“祖國之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