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剥丝抽茧话治本-《三国之马腾天下》


    第(3/3)页

    鲁庄公回答曹刿的话,我想应该正是看清了这一点。

    卫国政局混乱,孔子却主张辩正卫国君、臣、父、子的名分;秦楚两国交战,孟子却大谈行仁义之道。

    这是因为不辩正君、臣、父、子的名分,卫国政局的混乱还得持续下去;不谈行仁义之道,秦楚两国就不能停战求和。

    这正是其中的根本之所在!

    纵观两汉,统治者所担心的,共有六次变乱,而真正造成祸乱致使国家灭亡的,却生在统治者未曾预料的方面,因而最终未能防备。

    由此说来,治国理政之势,就如同长江大河一样,日夜推移而不知穷尽。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不自负,始终保持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这就是以仁义做为治国理政之本,用纪纲和法度来维持它,用深厚的恩泽来培养它。

    当天下安定之时,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法令不是唯一的,民心更重要,如此而已。

    至于所谓的乱世用重典,那不过是片面之说。秦末刑罚不可谓不重,但当人心变了的时候,刑罚还有用吗?

    《易经?坤卦》有云,履霜,坚冰至。事情的生,都有一个过程,也都有其先兆。

    房柱下的基石在下雨之前先湿润,钟声在天晴之前清澈嘹亮,葭灰在节气到来之前先从律管飞出去。

    蛰虫在寒冷到来之前先闭藏起来,蚂蚁在水涝之前先迁徙,鹞鹰在大风到来之前先高翔。

    阴阳之气在天地间迷迷蒙蒙,广大无边,但每一事物的微小变化,事先总要显露出它的迹象。

    天下事物的变化虽然无常,那些凶残狡黠而又才能勇武过人之徒,所表现的情状虽然变化无穷,然而都有迹可寻。

    关键在于作为当政者能不能用心去现他们,更重要的是能不能防患于未然。

    当前汉政权受到刘姓诸侯威胁的时候,晁错敏锐地现了这一点。

    当匈奴还没有很强大的时候,贾谊已经深刻地预见到了他们可能带来的危险。

    当王莽不受节制地开始擅自号施令的时候,刘向业经洞察了将来的危害。

    可惜的是,汉代当时的皇帝,不能采信这些明智之士提出的诤言。

    当贾谊入宫晋见皇上的时候,‘不问苍天问鬼神’,留下了千古笑谈,也就更谈不上暗中察访、静默侦探,把祸患消弥在无形当中了。这都是命数啊!”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