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大基建戰略-《逍遙小儒仙》
第(2/3)页
糧從何處來?
住從何處來?
再看官府困境。
賑災糧不夠,還能從什么地方找到糧食?
重建速度太慢,是因為工人不夠。
匪患頻發,是因為挨餓受凍活不下去,才落草為寇。
李長安不斷向下發散思路。
再看一眼最后一行寫的“未來發展方向”。
腦袋里隱隱有什么東西正在萌生。
正在一點一點從記憶深處鉆出來。
轟嚓!
李長安的目光集中在了“未來發展方向”這六個字上!
“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建設……災后重建……大工程……解決百姓勞作問題……”
李長安迅速在一張紙上寫道,
“三府之地既已滿目瘡痍,切不可因循守舊,僅恢復原貌不足以根治三府之病癥。”
“因立足長遠,結合三府具體情況,趁此機會,重新梳理南部三府民生命脈,建立支柱產業。”
“以賑災之銀,興建民居民房、道路橋梁,而今三府百姓大多賦閑,可征召百姓參與興建事宜,付之以銀錢。”
“三府匪禍,皆因饑寒交困所致,可就地招降,從事勞作,亦可收獲銀錢。”
“此法可解官府勞役不足之困,亦可以工代賑,激勵百姓生產之事。”
“所有道路橋梁應讓工部重新規劃,水利土木之事不可隨意對待,應以五十年之用為準。”
……
“另賑災糧杯水車薪,當以官府名義統一購糧商之米面。”
“商人逐利,本性而已,可允許糧商有一定賺利,但若因利忘義,大發災患之財,當誅之!”
“米面食糧皆民生命脈,豈容商人從中漁利?”
……
李長安洋洋灑灑寫了很多。
但因為對南方三府的具體情況并不了解,實在無法因地制宜,只能暫時提出大體框架。
最后寫完,在右下角署名,交給了一旁的知事。
“忠勇伯可在府城多留幾日。”知事對李長安說道,“三日之內,戶部便會確定好名單。”
“屆時一同前往南部三府。”
“多謝知事。”李長安頷首。
“忠勇伯客氣。”
……
此番集議并沒有想象中的熱火朝天,所有人都想借此機會一步登天,誰還會和其他人討論?
每個人都絞盡腦汁,不敢有半點怠慢。
集議結束,
趙興拿著收攏好的見解對策,回到書房,開始一張張翻閱。
這么多主理一方事務的官員,竭盡全力想出來的法子,也許能找到一兩個亮眼對策也說不定。
可是很快,趙興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恰逢千里傳音符有了動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