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瑞鶴圖》大成-《逍遙小儒仙》
第(3/3)页
休沐在家,
李長安沒有陪嫂嫂小妹去蝶戀花胭脂鋪,而是一個人在書房里,勤練《瑞鶴圖》。
《瑞鶴圖》臨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只差最后一步,便能徹底掌握。
而這又事關李長安提升青蓮名望的計劃,拖沓不得。
“修為越強,二者一旦失衡,造成的傷害就越嚴重,如今已經變成騎虎難下的局面。”
李長安無奈地搖搖頭,繼續研墨。
“現如今,首要是繼續提升青蓮的名望,其次就是修行武道。”
“以前身體里只是兩個土制炸彈,現在卻變成了烈性炸彈,以后估計就是核彈了。”
“一旦爆炸,誰吃得消?”
“要是肉身練到金剛不壞,估計能行。”
李長安甩掉心中的雜念,提筆蘸墨,開始對照羊脂玉書上的《瑞鶴圖》,仔細臨摹。
《瑞鶴圖》本是祥瑞之兆,但卻被有些人視作不祥,蓋因其作者宋徽宗趙佶,這位歷史上頗具爭議的皇帝藝術家。
他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在繪畫和書法方面都頗有造詣。
書法上,趙佶初學黃庭堅,后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雜揉各家,取眾人所長又獨出己意,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體”。
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靄然”之感,又充滿個人特點,筆法張弛有度,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
丹青繪畫上,他是中國工筆畫的創始人,技法上學習崔白、吳元瑜,又在用色中學習黃荃、黃居宷典型的院體畫,并力求兩者達到渾然一體的表現。
可以說在書畫一道上,這位皇帝,堪稱驚才絕艷。
但在治國平天下上,趙佶卻在歷史上受到了罵名無數,任用奸臣,搜刮百姓,導致屈辱的“靖康之難”。
《瑞鶴圖》現世時,北宋已經內憂外患。
但身為皇帝的趙佶篤行道教,內心一直期盼祥瑞之兆,來預示國運昌盛,安定朝城內外。
而宮門上空突現群鶴盤旋,徽宗從“仙禽告瑞”中得知國運“千歲”的吉兆,于是,他御筆親繪此作。
然而再多的祥瑞,也阻止不了北宋滅亡。
撇開這些歷史背景不談,單論《瑞鶴圖》的書畫造詣,的確可稱得上是獨樹一幟。
一幅《瑞鶴圖》臨摹下來已是一個時辰,羊脂玉書上光華隱現。
李長安再接再厲,重新鋪開一張宣紙……
在即將臨摹完第三張《瑞鶴圖》時,李長安手中的毛筆“咔嚓”一聲斷裂。
李長安視若無睹,伸手蘸墨,以手指代替筆桿,文氣流轉如筆鋒,在《瑞鶴圖》上留下最后一筆。
“嘩啦……”
掀開宣紙,紙上的仙鶴好似活過來一般,振翅欲飛。
李長安心有所感,翻開羊脂玉書。
那一頁《瑞鶴圖》赫然變成了自己的親筆手書。
大師級“瘦金體”,以及大師級工筆丹青,在悄然之間融會貫通。
李長安沉吟片刻,而后拿出叢文書局的傳音子符,“黃管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