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格局(11)-《征战天下》
第(2/3)页
而问题就在于,氐人也好,匈奴人也好,鲜卑人也好,他们都缺乏足够的人才去当县官。你让一个勇士去震慑一个县内的反叛势力,这个很容易。
但是你让他收税,赈灾,审案子,维持地面,保证徭役,这些事情,对于他们就太难了。这些事情,除了读书人,又有什么人能干呢?
实际上,大部分县官,其实都还是汉人。所以别的人或许看不出来,但是楚瑜就知道,这样的统治基础是并不稳固的。
而就是这“亲民之官”,实际上在治理广大的农村是依靠的还是本地的乡绅、士族。所以,在江南也好,在关中也好,每当一任官员上任时,为了在任内地方上能治安良好、征粮顺利,首先都要拜访当地有名望和号召力的士绅,特别是德高望重的老者,即所谓地望耆老。
因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事实上当时占天下绝大多数地域的农村都是在士绅的直接管理下,是不折不扣的士绅治国。如果不跟他们搞好关系,他们当然不敢直接来对抗你,可是让你根本没法工作,最后直接走人,那是完全可以的。
这绝非偶然。因为从汉朝以来,士大夫的地位就逐渐抬高,到了后来,他们入朝为官,彼此呼应,形成了声势,就完全成了同气连枝的整体。从家庭背景看,大部分在中央和地方为官的士大夫本身就是在农村拥有土地的大地主和庄园主。这样的家庭在儿子自上学年龄起就让其在私塾或官学中接受正规教育,然后透过察举,或者孝廉等等方式,进入官场做官。在当官的时候,他们当然也就竭力扩大家族的影响力,给家族积累各种资源。
而到了他们退休离任之后,他们又重返乡里,一边继续着地主的生涯,一边发挥余热,调解乡里纠纷,维护地方治安,协助在任官员的工作。士绅与乡土的二重身份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耕读世家说的就是这群人。
从教育背景来,士绅们一方面接受过国家的正统教育,儒家伦理、纲教伦常深入其心;另一方面从小生活在乡间,对地方上的风土人情、乡规民约十分熟悉,往往在二者有矛盾时采用一种园融、通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其既不违反大传统,具有大传统的合法性,也不有悖于小传统,具有小传统的合理性。
多少年来,楚瑜走南闯北看到的效果足够证明这样的有效性。从实际作用看,士绅在解决纠纷、祭祀仪典等重要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乡村之中每逢婚丧嫁娶、祭祖拜神、二造纠纷等事,村长、里正往往会请有名望的乡绅主持其事,因为后者见识多、德望高,能让乡民信服。
可见,自古而来知识分子即在国家与民众之间起着协调和纽带的作用。
对于读书人来说,人生在世有三大事,谓之立德、立功、立言,其中以立德为首。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立言是利在千秋,即著书立作,流传后世;立功则是功在当代,即积极参与到各种现实的事务里去,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不管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是披坚执锐带兵打仗,都是很好的事情;立德则是上述二方面的结合,这就是难度更大的了。
而楚瑜晓得,如今的现实,就是在江南之地的读书人,想立功基本没机会,因为门阀们根本把所有的路子都给堵死了。而在其他地方,想立言和立德业很难,毕竟,这些地方统治者们都是胡人,他们会用你,却很难信任你。更何况读书人都有正统的观念,为胡人效劳本来就很有压力,更何况全情投入呢。
正因为如此,楚瑜这样的人,才深深的知道段业这一手的厉害,段业自己是汉人,大家没有压力,凉州如今搞得蒸蒸日上,大家也都想去加入其中,也算做了一番事业。
更何况段业把读书人的地位抬得很高,这在乱世的吸引力,自然是不言自明。
“好了。”苻睿这个时候说道,“段业如今风头正旺,咱们难不成还去找他麻烦?”
“那倒是不必。”楚瑜调整了下心情,“不过我听说,最近段业要去长安。”
“去长安干嘛?”楚瑜奇道,“难道为了真除刺史的位置?他就不怕肉包子打狗?”
“这是有风险。”楚瑜说道,“可是既然谁都知道有风险,如果段业还敢去,还能全身而退,他的声望只会更高,这么划算的事情,段业一定会做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