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2回:西凉行一-《三国忽悠记》


    第(2/3)页

    说通俗一些,就是社会关系。

    说复杂一些,就是社会中按照尊卑、贵贱、长幼、亲疏分成若干不同的等级,再以对应各等级不同的行为规范、约束这些不同等级的行为秩序。

    而彭羽的“治”则是以底层的意愿约束上层的行为,以卑微的民众决定尊者的政治前途这不仅是有违礼治,甚至是完全驳逆的行为,所以刘辩对彭羽的“治”并不像彭羽自己认为的那般无懈可击。

    彭羽为此与刘辩一直在争论其中的利与弊,沿途从“渭南”经“长安”一直到“陈仓”依然争论着,互相谁也说服不得谁。

    期间偶尔彭羽甚至对着刘辩暴怒喝骂不休,而刘辩对此也是厉声痛斥不止,让跟随在后的官吏门皆心中骇然,荀彧更是数次前往查探,生怕两人大打出手,那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荀彧去的次数多了以后,倒是对两人的争论深有感触且起了兴趣。

    彭羽政治体系的好处,自然是无需多说,一目了然,本来荀彧并没有注意到彭羽政治体系中的“以下犯上”的弊端。

    这只因彭羽借治黄巾俘虏为由将此事做的非常隐蔽,而且只到了“里、亭、”一级,最高也只到了“乡”一级,毕竟“里亭乡”官职低微,不足以引起彭羽麾下的重视,所以荀彧并没有注意到刘辩所说的“礼乐崩坏”。

    可在马车之旁听得两人争论多了以后,荀彧竟然颇有同感,隐隐也觉察到彭羽政治体系中隐藏极深的弊端了!

    因为刘辩的平易待人,造成荀彧竟然慢慢的融入讨论之中了,如此刘辩与荀彧一起联合评论起彭羽的政治体系了。

    彭羽也没想到自己如此隐蔽施行的“议民制度”,竟然被刘辩一眼看穿,不仅如此,刘辩更深入谈到了与“礼”的冲突,使得彭羽的“议民制度”越有些像颠覆“礼”而进行的一种政治制度。

    这问题可就大了!

    彭羽一直想方设法在规避着自己政治体系中的理论,换句话说,彭羽只在乎本质,根本不在乎表面的理论价值。

    如同自己的政治体系一般,只要西凉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就可以了,根本无需管参与到其中的人,到底是否明白此乃何意。

    只等众人习惯了彭羽的政治体系以后,当他们彻底了解体系之时,彭羽的政治体系早已深入人心,全西凉都在以此行事,任何人都无法跳脱其中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