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唐宋青花-《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2/3)页

    这种矿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这样生产出来的瓷器,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

    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桉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市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既然唐代就出现了青花瓷,那么宋代也必须有。

    宋青花,应该很少有人听说过。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宋代没有唐代那种广袤的国土。

    特别是失去了西北地区之后,根本达不到中亚地区,这就没有了青花料的来源,自然就越是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江浙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另一处是1970年在江浙绍兴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

    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

    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

    后一处的较澹。

    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

    江浙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而经过了唐宋的发展,到了元代,就是因为大一统,所以元代统治者能够得到的资源更多。

    此时的青花瓷,才真正发展起来。

    成熟的青花瓷,就是出现在元代的景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