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青花散晕的不同,只要懂行,还是很容易辨别的。 元代与明代早期,青花色料中会含有较多钙。 这使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发育得特别好。 所以才会让反应层附近釉的高温粘度降低,流动性提高。 因而有利于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从而造成晕散现象。 反之,明晚期与清代青花却没有。 在青花的鉴定过程中,从青花的晕散与否,不仅能看出,不同的青花制作工艺与不同的青花色料,还可初步识别青花的大致年代。 这东西陈文哲熟的不能再熟,所以稍微注意一下,就一掠而过。 他还记得,此时做的不是元青花,而是黄釉瓷器。 相比斗彩,成化的黄釉,肯定不如弘治。 但是,弘治黄釉却也是继承自成化时期。 所以,只要仿出了弘治经典黄釉瓷器,那么再仿制成化黄釉,就绝对没问题。 当然,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只要是官窑器,都不是那么好仿制的。 像是弘治官窑,它之所以出名,肯定是有其特点的。 只不过,他们也算是一脉相传,自然也有其共同点。 比如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纹饰风格与成化比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说。 而稍有变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种类比成化较为丰富。 在弘治时期,出现兽耳瓶、葫芦瓶等新器。 这些新器型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 像成化那样薄胎小件器物,已大为减少,工艺也不如成化讲究。 但弘治官窑的杰出代表——黄釉和黄釉青花器,堪称明代瓷器中最著名的颜色釉品种。 明弘治时的黄釉烧造,达到了低温黄釉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而且弘治浇黄瓷器,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器种。 无论大小器物,无一不精。 所以弘治瓷器,才会成为明朝六大名贵器种之一。 这六大名贵器种分别是洪武釉里红、永乐甜白、永宣青花、宣德五彩、成化斗彩、弘治浇黄。 从烧造工艺、烧造器型,还是烧造数量看,均为明代黄釉器的楷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