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2003年4月12日的这次辩论,热烈程度和效果远远超越前两次,甚至出现了惊人的辩论高潮。 批评「工程」的学者中,特别是蒋祖棣这人很有意思,要知道当年他在国内,也算是有点学术地位。 但是,去了丑国之后,人家的研究就更有意思了。 《蒋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讨论「工程」对「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 《蒋文》作者注意到,「工程」使用的是oal系列样品程序。 他特地向牛津大学求得这一程序,并以此验算了「工程」发表的、为数不多的碳-14数据。 结果,他算出的年代置信范围远远大于《简本》公布的「拟合」数据。 …. 《蒋文》介绍说,oal程序系列样品计算法,虽可获得较窄的置信区间,但只有6@ 20年左右」的要求。 而挑选置信范围小的计算法,可以将武王伐纣的年代压缩到几十年内,从而排除44种说法中的大部分。 也就是说,「工程」为了排除更多的观点,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 《蒋文》又指出,「工程」依据的oal程序的系列样品计算法,不代表国际公认的树轮校正法。 国际碳-14专家,已指出这一算法的过程中,夹杂了人为加工的成分,所得到的年代并不准确。 其人为成分是指,在计算中碳-14专家需要考古专家提供考古的「系列样品」。 即一组分期明确,而又有每一期的上限年代和下限年代的考古样品。 而考古学家很难提供如此精确的样品,勉强为之,则带有很大的猜测或人为成分。 《蒋文》以「工程」在澧西的考古报告为例。 「工程」的断代方法,将澧西各个文化层,以西周各王为名称。 如:第一期是「文王迁澧至武王伐纣」,等等,这样的断代法称为「间隔的」。 而《蒋文》作者本人,曾在澧西主持过考古发掘,其报告在1992年公布。 他所用的断代方法,称为「渐序的」,就是将各个文化层以大概的年代范围标出。 如:第一期是「先周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