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夏商周断代工程-《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2/3)页

    第三期:廪辛、康丁;

    第四期:武乙、文丁;

    第五期:帝乙、帝辛。

    只有商代,没有夏代的历史。

    因为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所以在国际上,很多学者不认为中华文明有五千年文明。

    如果按照他们的条件,有文字,能制作陶器等工具等等,那么我们中华文明也就只有最多三千三百年的历史。

    这我们当然不认,所以后来才有了夏商周断代工程。

    我们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

    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此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湖不清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他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虽然其中也有年代记载,但这些年代比较模湖且又不一致。

    所以他便弃而不用,在《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无具体在位年代。

    因此共和元年以前的我国历史,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年表。

    第一个对共和元年,以前我国历史的年代学,作系统研究工作的学者是西汉晚期的刘歆。

    刘歆的推算和研究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

    《世经》的主要内容,后被收录于《汉书·律历志》。

    从刘歆以后,一直到清代中叶,又有许多学者对共和元年以前我国历史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

    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推算所用的文献,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文献,所以很难有所突破。

    晚清以后情况有些变化,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作年代学研究,这就扩大了资料的来源。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又为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

    进入20世纪后,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古人其实没有欺骗我们,司马迁早就说过:“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最近几十年有关夏商周的重要考古发现,证明了夏商周三代和河洛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