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战争的杀伤规模,怎么可能如此巨大?这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其次,就算战争杀伤巨大,也不会到“血流漂杵”的程度。 杵是什么,历来有一定的争议,有人说是盾牌,有人说是春米器具。 但肯定是某种木制品,而且有一定的体量。 牧野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原野,要想让木杵漂起,怎么也要几十厘米的水深。 成年男子身体里的血液,不过五六千毫升,即使是十万人的血液,也不过数百立方米。 这点血液铺洒在广袤的平原上,不可能产生几十厘米深的积血。 正如王充所说:“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 既然“血流漂杵”如此不合常理,为什么《武成》会记下“血流漂杵”这样具体生动的细节呢? 近来有学者重新考察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这就是《论“血流漂杵”的历史真相》。 首先,武王伐纣之时,应当有一场持续性的大雨。 《国语·周语》载“王以二月癸亥夜阵,未毕而雨”; 《吕氏春秋》载“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 《六韬》载“武王东伐,至于河上,雨甚雷疾”。 其他典籍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记载。 综合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在牧野之战前后,确实应当有一场大雨,甚至战斗也是冒雨进行的。 其次,牧野此地,在当时临近黄河,双方军队很可能是临河布阵。 临河布阵的好处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防止对方从侧翼偷袭。 在暴雨之中,临河交战,血水被雨水冲入河流。 因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杀伤,血液将河水染红,也是很可能的。 wap. /75/75384/31182608.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