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即使再得民心,士气再高涨,也绝不能在大战之际,做出如此轻浮草率的行为。 毕竟是“小邦周”去打“大邑商”,是一场以小搏大、以弱击强的战争。 慎之又慎还嫌不够,把文艺工作做到两军阵前也过孟浪了。 所以,历来学者对“前歌后舞”这个记载充满了怀疑。 而如果我们看另一些史料,会发现牧野之战的主导者周武王,并无载歌载舞的心情,而是极其持重谨慎的。 《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对部队的训话:“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周武王要求他的士兵,在战阵之中,不要错乱步伐,走几步、打几个回合,就要与周边的人对齐,不能乱了行列阵型。 如此严谨整齐的阵型,连步法、击打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见周武王对此战的谨慎态度。 既如此,他又怎么可能派文工团,去两军对阵的战场上又唱又跳呢? 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归功于着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汪宁生。 汪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了一篇很短的文章。 这篇文章就是《释“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他只用了大约两三页的篇幅,就对此疑难问题做出了解答。 这里就牵扯到了蜀民,周武王的联军中有移民至西陕的“川军”。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 “凌”有侵犯、进犯的意思。 “歌舞以凌”,说明武王联军中的巴人军队,以歌舞的方式冲锋陷阵。 这种歌舞,是一种鼓噪夸张、类似歌舞的战斗方式,而非以艺术和审美为目的的歌舞。 到汉高祖刘邦时,巴人仍有此习俗,曾作为汉军前锋,“锐气喜舞”,还得到了舞蹈爱好者刘邦的赞赏。 汪先生通过观察近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习俗,得出了解释“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思路。 南云那边的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和川省凉山地区的彝族,均有在战前“歌舞以凌”的习俗。 在战斗开始前,他们的先锋一手持刀,一手持色彩显现、图桉可怖的盾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