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青铜器命名中,最独特的一例-《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页

    一件青铜器的命名,自然不会严格按照学术规定的来确定。

    就比如这大小盂鼎,就属于阴差阳错被确定的名字。

    而事实上,不管当时命名的对错,学术界却沿用了最初的定名。

    当然,这也是有规则的,因为后来用的规则就是:即用大小来区别同一个盂所做的两尊青铜鼎。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

    常见的说法是,“廿三年”盂鼎体量较“廿五年”盂鼎更大,正如大克鼎与小克鼎那样。

    体量的大小,成为命名大小盂鼎的标准。

    但是,出土后不久,小盂鼎便在利欲熏心的猎奇者手中消失了,至今下落不明。

    《剑来》

    现在有记录的铭文,只是当时只留下了几幅漫漶不清的铭文拓片。

    据陈梦家先生的研究,见于着录的小盂鼎拓片,出自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

    私人收藏原拓者有陈介祺、于省吾以及齐鲁发现的两拓。

    而最初的着录者,也没有记录小盂鼎的尺寸和器型、纹样,使得现代一些专家,无从比较大小盂鼎的体量。

    然而,就目前所能见到的两器铭文拓片来看,大盂鼎铭文共计291字。

    小盂鼎因为锈蚀太重,人们仅能够辨认释读100余字,但推测原铭有400余字。

    从字数来看,小盂鼎铭文远多于大盂鼎。

    尽管前者字体较小,但其庞大的数量,必然需要更大的腹壁空间。

    因此不由得使我们对两器大小,充满疑惑。

    近来有学者发现,清末齐鲁潍城收藏家陈介祺,在一封写给另一位着名藏家吴云的信札中,有这样的语句:“大盂鼎容八石,小盂鼎容十二石。”

    如前所述,陈介祺藏有小盂鼎原拓,而作为海内闻名的藏家,陈氏应当见过原器,甚至可能亲自测量过其容积。

    根据两器容积可以想见,小盂鼎实际上要大于大盂鼎。

    因此,最接近事实的是,大盂鼎因铭文字体较大,而得名为“大”,小盂鼎则相反。

    这也成为青铜器命名中,最独特的一例。

    当然,名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东西在哪!

    可以说,大小盂鼎的经历都十分坎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