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曲中之《大韶》-《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页

    好的东西,所有人都想要,真品得不到,仿制一件实在是太正常了。

    现在陈文哲做的,也不是这种事情吗?

    古人做的,明代人就做的,而且做的还算不错。

    前面陈文哲已经说了,    只是一个吴昊十九,就是仿制薄胎杯的大师。

    只不过,遇到这样的重器,一般专家都是疑罪从有。

    所以这件出现在鉴宝节目之中的民间蛋壳薄杯,情况就很不乐观。

    专家认为,经过对比,    鉴宝人手中的这款天字薄胎杯,要比大明成化年间制造的薄胎蛋壳杯,    大了不少。

    为什么会把杯子做大的,其实主要是因为古人造这种杯子的手艺,已经失传了。

    而且杯子大一点,往杯底写字和在杯壁上留下暗纹,都更方便。

    另外因为真正的薄胎蛋壳杯,都是纯手工制作的,所以做出来的杯子杯壁的厚度,从杯底到杯口是依次变薄。

    而现在仿制的薄胎蛋壳杯,杯壁厚度上下都是一样的。

    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那位鉴宝人手中的这款天字薄胎杯是赝品。

    这种鉴定结果,不会让人感觉意外,因为蛋壳杯真的很难制作。

    不说后来仿制的这些瓷器,只是说四千年前的蛋壳陶杯,一般人能仿?

    出土的那些蛋壳黑陶杯的神奇之处,不在于它的用途,而在于它的制作过程。

    如果有幸走近那件陶器,会从陶器底部,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快轮制作的痕迹,    这恰好显示了它轮制的痕迹。

    黑陶蛋壳杯的质料,    全部是细泥质黑陶土,无任何杂质。

    它要用沉淀的细泥粉作坯,经过快速的轮制和手工,分部位制作等若干程序,以高超的烧窑技术和火候控制,最终造出这杯小壁薄、结构复杂、表面抛光、黑亮细腻、造型美观的“蛋壳陶”。

    试想,如此薄壁的陶胎,制作时快速旋转,非常容易破碎。

    所以,这类小型器皿,对制作设备的精密性与旋转时的稳定性,要求非常严格。

    由于至今并没有发现窑址,四千多年前这些动力设备,谁也不清楚是什么样,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工作的。

    我们目前,只能止步于想象。

    蛋壳陶质朴的材质,是那个远古时期所能达到的极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