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里面有很多知识,肯定不是他通过接触外界古董得来的信息,而是隋侯之珠自带的传承。 也是在这个时候,陈文哲才发现,只要不是想要一下子学会一种技能,他通过隋侯之珠学习各种知识,就连成就值都不用消耗。 其实这样的情况,他早就应该想到。 比如最早之时,他学习基础制瓷术,也就是刚开始得到第一次传承之时,他学会了制瓷。 制瓷就两个字看着简单,但是真正学习起来才知道,就算是基础制瓷涉及到知识体系, 也极为庞大。 那个时期,陈文哲每天都陷于睡梦之中,每天都在沉浸式学习各种瓷器的制作技术。 虽然都是基础的东西,但是涉及面很广。 只是到了后来,再遇到这种传承,陈文哲已经开始有选择的学习。 比如碗盘碟、梅瓶、赏瓶、葫芦瓶,他学到一些东西,都是自己能用得着的。 其他一些偏冷门,不常用的瓷器,他已经撇开,不在梦中沉浸式学习。 这样一来,他才能睡一个好觉,不用每天都进入梦中学习。 其实,现在想想,那个时期他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而且还不是他通过接触外界古董,回溯到的。 “不对啊,也许就是回溯到的。” 就在此时,陈文哲感觉到了异常,他不让隋侯之珠回溯,它就真的是一件死物,躺在他的脑海之中一动不动? 一动不动那是王八,而王八还是活的呢! 虽然隋侯之珠不是活物,但是他能够随时随地的记录知识,如果还能不停的回溯,这几千年下来,它到底存储了多少知识? 相比通过外界古董出发相关知识,隋侯之珠本身才是关键。 就是明悟了这一点,陈文哲再遇到不懂的知识体系,就可以直接从隋侯之珠中寻找答案。 而这样一来,还真行! 就比如现在,陈文哲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绿釉相关知识,隋侯之珠就立即给了他大量反馈。 而通过了解绿定的生产过程,他能够从唐代开始,了解其中的更多细节,甚至可以学到唐三彩的制作过程。 因为从唐代开始,主要是从中、晚唐时期开始,随着白釉瓷器生产技术的成熟,北方地区的许多瓷窑开始生产绿釉瓷器,直至明清相延不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