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六章艺术上的升华-《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2/3)页

    传世品有“蛤蜊光”,是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或釉面,由于长期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

    现代仿制者为了表现此种现象,将器物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但是这样制作出的“蛤蜊光”与传世品的还是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海里的贝壳,在阳光下转动,多有一种七彩的光晕,类似于彩虹的颜色。

    这种光晕就是蛤蜊光,而陶瓷鉴定中所说的蛤蜊光,则专门指釉上彩瓷器的彩绘部分。

    那么什么样的瓷器之上,会形成蛤蜊光呢?

    首先是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膜状物。

    日复一日,随着“瓷龄”增加,这种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

    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光”,故人们称它为“蛤蜊光”。

    根据陈文哲得到的传承经验,大致要150年以上的“瓷龄”,才会出现“蛤蜊光”现象。

    谷資

    尤其是斗彩、粉彩和五彩等釉上彩”,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这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光晕闪现。

    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作“蛤蜊珠光”,或者是“蛤蜊宝光”。

    在这里一定要注意了,蛤蜊光必须是斗彩,粉彩和五彩等釉上彩。

    而且打有玻璃白做底的粉彩,更容易出现蛤蜊光。

    但并不是所有古代釉上彩,都会生成蛤蜊光。

    如同析出类似火石红一样,并不是都会出现,但釉上彩瓷器有了蛤蜊光,就是鉴定的有力佐证。

    蛤蜊光仅是鉴定瓷器一种比较重要的特征,没有蛤蜊光不等于是现代工艺。

    因为多少年的彩瓷才会有蛤蜊光,这个众说纷纭。

    有的专家说:蛤蜊光300年才有,也有的专家说150年,或者说120年。

    陈文哲觉得后者比较贴切,也就是一百二十年,当然一百五十年的粉彩瓷上,大多数都会有。

    可以说蛤蜊光是釉上彩瓷的专利,而釉上彩瓷肯定是以斗彩、粉彩、五彩为最。

    这里面又以清三代的粉彩、五彩,最受人追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