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十四章 后机身修改量很大-《鏖战银河》
第(2/3)页
这时,喷管出口的排气流是在极度欠膨胀的条件下工作的,以至推力损失高达百分之几十!为了“回收”这部分推力,发动机设计师们在主喷管的出口处加了一个外套管或称引射罩,相当于在百褶裙的外部又加了一个筒裙,这就是引射喷管。
引射喷管使发动机在原来主喷管收缩端即节流截面的后方新增加了一个引射器的出口截面。这样,主气流在离开发动机或飞机以前,又引进了一股或数股新的流量,致使总的排气流量增加。而且,这种结构的喷管允许气流继续膨胀,进一步增大了排气速度,使发动机的推力加大。
但是,这都是理论上的,甚至理论上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公式可以描述,大部分都来自于飞机的实验。
而歼八采用的引射机尾罩不仅重量非常大,而且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引射机尾罩的作用,只会白白损失推力。
这种设计在上世纪40、5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但实际上除了极为个别的状态,引射机尾罩的性能状态根本上就无法计算,只能非常勉强的依靠试验结果进行推定。
以前的歼八,设计的时候其实是摸石头过河,几乎就是从歼七上过来的,这样自然有很多的缺陷。
现在,换装了rb199发动机之后,这个累赘的引射机尾罩就被去掉了,因为三代的发动机,都是自己带着尾喷管的,这种尾喷管更先进,都属于收扩式喷管。
收扩式喷管,可看成是两个小端连在一起的“双百褶裙”,它使喷管流道先缩小再扩大,允许气流在喉道处达到音速后进一步加速变成超音速流。由于这种喷管在收缩段末端截面(喉道)和扩张段出口截面(排气口)都可调,因此既具有良好的亚跨音速性能又有极佳的超音速性能。
歼八终于拆掉了引射机尾罩,让秦观感觉到一阵的欣喜,他当然知道,这东西肯定是要拆掉的,只不过后世要到了九十年代了。
毕竟这种设计上的预期收益,其实是设计师过往经验和主观推测混合作用的结果,缺乏严谨的科学和工程依据。熊国在后来做了很多对旧机型的改造和对比试飞工作,其中涉及到引射机尾罩的试验证明,这东西并没有什么用。
所以,在后世到了值九十年代,随着和熊国关系的缓和,熊国的专家以技术援助的形式,被用在了歼八系列机尾设计的修改上。
这样,机尾被大改了,除了这个尾喷管之外,就是那个让人诟病的尾尖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