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汉时王族封地而乱,后收回大治!得兴!” “又纵门阀成害,不得改而终其国。” 张小公爷将自己所想,娓娓道来。 熊孩子朱厚照听得是两眼放光,不住的在宣纸上奋笔疾书。 王守仁、唐寅、徐经……等人,则是大脑开始疯狂的转动起来。 这算是少数他们的少年恩师,站出来给他们如此讲课的时候。 汉之门阀、唐之节度使之祸,再到宋抑武过甚以致靖康之变坐失东京南迁残喘。 “我皇明开国时尚有边患,永乐陛下雄才大略北征南讨之下总算承平……” 唔……这一记马屁拍的甚好,拍的是弘治皇帝眉开眼笑。 “然,英宗以来我皇明国力却日渐式微……” 王守仁、徐经等人听得若有所思,仔细想来他们曾经也是如此感慨。 永乐时的大明,海上有着三宝太监的宝船远航。 陆上陛下亲自北征,虽然未曾讲鞑靼彻底歼灭。 却也让他们无法造成边患。 西南自不必说了,张家老祖张辅的英国公爵位就是从那边挣来的。 缘何永乐陛下身后,大明就开始走向式微?! 这话玉螭虎不说,刘健也得脸红一下。 大明文官团体们在这其中,可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不断的试图限制皇权、限制内官、限制武将,还要限制勋贵。 然而他们越是限制,帝国就越是式微衰败。 从前刘健还不觉着有什么,国体尚在即可。 可当面临着巨炮威胁的时候,他才悚然惊醒。 惊醒的不仅仅是他,还有弘治皇帝。 循序渐进的改革也是这个时候,才获得了弘治皇帝的鼎力支持。 内阁、诸尚书方面则是选择了默许,再有勋贵们的支持。 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情况。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突然听小公爷讲起《礼记》来,诸人不由得有些莫名其妙。 但很快的,小公爷就解答了自己为何如此说。 “夫子时选贤与能,何其难也!便是到汉时、唐初,门阀横立之下寒门士子亦难登朝堂……” 至隋初创科举方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状况。 然其规模较小,每年上郡才举荐三人,中郡举荐二人,下郡举荐一人。 如此选拔如何满足朝堂所需?! 由于选拔甚少整隋朝一代,只取秀才十余人。 然而即便是这十余人中,亦生出不少名士。 房玄龄、杜正伦、许敬宗、岑文本……等,皆出于隋末秀才。 宋代科举的发展,这才逐渐的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踏足朝堂。 “夫子之言,当识其义而非只识其字。” 朱厚照这会儿抄的是手都在打抖,然而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一支支的狼毫沾饱了墨汁静候,上面的楷书工工整整。 “县、乡之间,可有贤能么?!县内衙役,可算贤能么?!” 张小公爷这个时候已经转过身来,对着刘健便是一字一句的问道。 刘健被玉螭虎这突然的逼问,直接堵了。 “县令之中,又有多少熟知《大明律》?!有多少有侦缉之能?!” “他们中精于筹算者几何?!若有上下其手者,可能查乎?!” 刘健苦笑,这些话他真的无言以对。 明初算学尚有考量,后来诸先帝下时兴时废。 但多数只考明经,莫说是算学了。 便是《大明律》也只是稍微考一下,很多读书人摸不清《大明律》都是正常的。 “竟是如此……竟是如此!!” 弘治皇帝稍稍想一下,脸色顿时发青。 一大群筹算都不会、《大明律》也不熟的官员,他们在帝国的下层能做什么?! 侦缉之能更不用说了,他们会个卵子的侦缉之能啊! 朕要他们去是吟诗作对的么?!白给他们发俸禄的么?! “帝国于乡间之力,等同于无。” 弘治皇帝听得这话脸都黑了,然而他也知道这是事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