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被他抢了包的东姝,已经被安抚着,坐上了去宁会的汽车上。 落地是上午,东姝去公安局走了一圈之后,赶着中午的车去了宁会。 到地之后,东姝也顾不上休息,而是先去粮站问了一下。 东姝一来就递烟,倒是把粮站的大叔弄得乐了。 “碧粳米,就那绿油油的?没种子,那东西不好养,买了种不活,回头就来找麻烦,我们这里是不收的,不过丰收村倒是有几家种的挺好的,不过那米是真的贵,今年新米是两块六一斤呢。”粮站的负责人知道的不少。 毕竟是自己附近村镇的事情,所以跟东姝说的也多了起来。 东姝打听到了哪里卖种子,又知道这东西不好种植,同时也知道了如今的市场行情。 比胭脂米差了不少。 这个也是正常的,后世碧粳米被炒起来之后,确实没有胭脂米夸张一些。 一个是因为,胭脂米比碧粳米还矫情不好养,另外一个是因为胭脂米中间曾经出现过绝种的事情。 后来的,还是好不容易研发出来的,来之不易,也便显得弥足珍贵一些。 因为天快黑了,去村里不好走,东姝在镇上转了一圈,找了招待所住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就直接去了丰收村。 那几户种碧粳米的人家确实好打听,毕竟这米值钱还不好种,东姝进村一打听就问到了。 “那边呢,那一边几家大瓦房的,就是了,人家几兄弟,也是了不起啊,祖宗传下来的法子。”村民提到这些的时候,还有些羡慕。 毕竟这东西,没点技术,种不了。 那几家发家了,还是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种植方法。 他们摸索不着,也种不活,尝试过,失败了几次,也便不折腾了。 毕竟种子也不便宜。 “谢谢大叔了。”东姝谢过了热心的大叔,这才找上了丰收村那几家种碧粳米的人家。 他们是五个兄弟一起,都是祖传的法子,这才养活了这一片碧粳米。 这些年来收稻种的不少,不过因为方法不对,所以种成功的极少。 就算是第一年成功了,第二年不见得还能成功。 附近也就他们五兄弟一直种的不错。 一听东姝是外地来的,他们先是松了口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