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再也没有了吧-《神级复兴系统》


    第(2/3)页

    学人能够喊出“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民国时期建造起来的那种归属于华夏民族的气节和气魄,在结束了战争之后似乎快消亡了。

    可能民族文化如此窘迫的境地有人预料的到,但是他选择了沉默,如今的军阀‘段祺瑞们’也没有那种军阀的气魄,反而将军阀的劣根性学的出神入化。

    再也不会有‘三一八’之时怀霞知识阶层无论其政治观点与学术观点有怎样的不同,均纷纷痛斥当权者和“执政”段祺瑞的行为为“倒行逆施”、“暴行”,“是自弃于人民矣”。

    也不可能不会有学者如蒋梦麟、傅斯年、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闻一多、王世杰、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邵飘萍、陶孟和等,文字见诸报端。

    也不会有刚刚动完手术,缠绵病榻之中,犹不忘口诛笔伐的梁启大师。

    也没了刘半农大师与赵元任大师再一次词曲璧合,哀声凄楚,传唱京城的《哀歌》了。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永远不倒的长城,是‘真的猛士’,但是却只能看着一代一代人的沉默。

    纵然这种沉默是为了向好的方向展,但是也跟王耀心中的所念所想不同。

    以前王耀总是把传统文化的落寞归功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但是现在想想是自己太天真,如果不是有国内的民众配合,也无法答道这种效果。

    但是这些民众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情有可原,但是为什么也没人引导呢。

    在传统文化精华被冲击的时候,是不是,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把以前的‘国难’换成现在的“市场”。

    似乎又是一轮灾难的起始啊。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激了华夏人救国的热血,努力拯救了避免成为奴隶的后代们,但是才几十年过去,他们尸骨还未寒,那些他们保护的后代吗就可以安居在温暖的厚强之内,卧倒在软塌上,喝着可口可乐,敲打着键盘,质疑这些先人的袭上值不值得,傻不傻,有没有必要。

    王耀觉得这些伟人的在天之灵,可能永远难安。

    如果当年他们放弃了大义,放弃了坚持,放弃了反抗,选择了‘利济当世’,这些的后代可能享受着主子的残羹剩饭,有吃的就不会韬光养晦。

    而作为奴隶的后代,只有鞭打和麻木机械的一生,没有梦想,没有希望,日复一日。

    因为他们选择了‘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或许会苦难和艰辛,但是不展望未来,你的后代又当如何?

    为了活着他们可以面对任何不公,压迫和奴役选择承受,因为他们没有反抗的基因,也没有抗争的想法,也就永远不会有太祖朱重八,只有冻死的朱五四,也没了华夏这个民族延续的可能。

    剩下的只有华夏的血脉,在皮鞭下瑟瑟抖。

    然后根本不会有这一代的大多数年轻人,放下碗筷骂娘,念完佛经砸庙,过了大河就拆桥。

    但是王耀有感到无力,他能改变一些人,但是他能改变大多数人吗?

    连郑西西这种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都是这样,更别说大多数思想还未开化的民众了。

    那位中年大叔说,这不是他们能管的事情,王耀很像问问,那谁来管?

    于是王耀就问出口了“请问,谁来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