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另一个时空中,分别以索尼和东芝为首的两大阵营,在进行dvd标准之争时,的确曾大力拉拢各大好莱坞片商。两大联盟都抛出了重金去收购电影版权。但却谁也没能彻底包圆。 结果在两大联盟竞价中大赚了一笔录像版权费的好莱坞,在双方筋疲力尽无力继续撒钱后,立刻出来强势调停,迫使两大阵营的dvd格式实现了兼容。 好莱坞的八大巨头早已牢牢掌控了。北美乃至整个西方电影市场的主导权。而新兴的亚洲电影市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香港电影近些年虽然已经横扫整个东亚市场,但香港电影公司对市场的掌控力其实非常弱。 就连像嘉禾、新艺城这样的香港电影巨头,海外发行实力其实也不强,基本都是直接把片花卖给海外的片商。所以东方商事公司只需稍微多付出一些代价。就很容易能实现内容垄断,最终反客为主。 而这个所谓的“稍微多一些代价”,其实也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来说的。香港电影近几年的制作成本开始水涨船高,但能达到2000万港币绝对就已经算得上是大制作了。而如果把2000万港币折算成美元才只有250万,放在好莱坞只能算是小成本电影。 电影公司在制片成本上的投入,都是根据对影片的票房收益预估来确定的,要确保自己能够回本。所以虽然香港电影在东亚市场卖得很火,但它的票房远不能和北美市场相比。要知道整个北美市场的票房,几乎占到了全世界总票房的三分之一。 但东方商事公司背靠的东方集团,却是世界级的电子巨头企业。多支付一千万甚至一个亿港币。对东方集团来说都是毛毛雨。但亚洲的其他片商却没有这个底气,八十年代的亚洲市场,在刨去日本之后,对东方集团来说顶多只能算是小池子。 它以有心算无心,那绝对是碾压级的效果。亚洲市场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后,每年卖个几百万台vcd影碟机,绝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这相比于消费水平更高的欧美市场来说,依旧是小巫见大巫! vcd最多只是这场盛宴的开胃菜而已,未来的dvd才是真正的主菜。毕竟欧美市场才是全球最主要的市场,vcd只能算是东方集团进军家庭录像市场的敲门砖而已。 当然。欧美市场的进入门槛远比亚洲市场要高得多,比如控制盗版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李轩头顶重生光环,自然不可能没有解决的策略。许多时候他其实只需照搬另一个时空中的现成对策就行了。 另一个时空中的索尼公司为了控制盗版,在制定dvd标准时。特意使用了分区策略。全球市场被分为8个区,比如美国对应为d-1区,日本和欧洲对应为d-2区。而每个区的dvd都有不同的工艺标准,例如音轨和字幕的配置。这样使得每个地区的dvd机,只能播放自己相应区码的dvd影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