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诗会-《明末球长》


    第(2/3)页

    起码郑森知道,他们不是没有放弃努力,劝进表起码写了几十份儿,全都被那些长老带着怜悯和智商欠费的眼神赶走,至于什么串联一些人举着孔夫子的牌子玩破靴阵,要求给予高官厚禄,更是可笑之极。

    如果是以往,摆了破靴阵,朝廷少不得要答应许多条件,同时从农民身上捞取更多的赋税,以让秀才们过的更好,毕竟基层官员什么的,也都是读书起家的,自己人动起手来总不好。

    而现在,帝都的治安基本上有三种人,长老们做头面的首领,负责指挥全局,前明的锦衣卫和顺军投降者作为骨干,有些力气的失地农民和失业手工业者作为开路先锋。

    在原始的轨道上,那些什么丐帮或者混混帮派,都是有贵人在后面做靠山,才能在横行帝都,这就是说,帝都原有的派系势力,那些层层叠叠的关系网,已经在多次的诉苦大会,以及暗中举报下,被清洗多次,可以说,以往郑家依靠金钱的力量腐蚀大明干部,在帝都可以做到消息灵通的情况,在新朝廷已经不复存在,事实上,那些新出现的小官都没有什么复杂的可怕关系网,而且对于任何的吃请送礼行为都警觉的很。

    如果说长老们打进帝都后,就点起一支精锐,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前进,以这个时代文人的操行,必然是望风而降,从此大规模的读书人混进统治阶级之中,那么他们的所谓新世界的改革,必然会变成一个被裹挟成为压榨老百姓的产物,任何一种企图惠民利民的福利性政策,最后肯定是绝大部分进入了这些所谓有文采的读书人包里。

    但长老会偏偏不这么做。

    至今为止,长老们的实际统治甚至都没有到达山东,虽然在山东努力剿匪,但对于政权都毫无兴趣,而把精力花在了一个个乡村之间,不仅仅是教育或者政权,而是打造一条条产业,原有的人身依附关系被打破,家族宗族这种反工业化产物被彻底驱赶出去,作为一个工业工人,不必好像过去一样依靠宗族才能不受欺负,而现在,有长老经常走过来,问大家需要吃什么,喝什么,有需要不满意的地方,哪里还需要原本的生活轨迹?

    而给宗族最大最狠的打击其实是遍布帝都的各种居民区,坦白来说,目前各种居民区不过五层楼,但一家家的,必然导致许多大宅门开始自动分家,毕竟都住在分散的地方,也不好搞聚餐不是,那么分灶分食,分家产就很正常的了。

    当然了,即使分家了,论人心齐也不是后世可以比拟的。

    可以说,论社会形态,已经让长期呆在南方的人震惊而懵逼,这不是我熟悉的帝都!

    “可是,该如何入手呢,这帝都的一切布置施政,可以说没什么我儒教之人参与,都是那些长老独断的。”

    郑森看了那个书生一眼,心中给其暗暗降低了一分,说道:“所谓名不正,故而言不顺,那朱明一家,世代残害忠良,信用小人,任用太监勒索百姓,其失天下,正是顺天应人,大快人心,有些人,不能因时而变,自然就只能蹉跎一生,但孔夫子诛少正卯,也是要忍耐许久,待其露出破绽而定,更别说,百年以后,这帝都到底如何繁华,如何修建,还不是在诸位的一念之间?青青丹书,能青史留名着万中无一,还要拜托诸位努力了。”

    他这话的意思太明显了,孔夫子当年在鲁国办学,讲课内容比不过隔壁的少正卯大人,而我们的孔夫子提前学会了自己晚辈们嫉贤妒能,杀人灭口,杀人诛心的策略,杀死了和自己抢生意把自己的学生吸引走的人。

    高明,真高明。

    许多书生被打动,确实,他们不敢也不能撼动长老会的统治,但只要写史书的人是他们读书人,以后的统治者是读书人,何愁不能将史书翻过来?

    中国信史虽然已经是人类史上最精准的史书,哪怕连日期和各种历史上的天文事件都记录的详细,但虽然大事不能改,但小事小细节,给予一些修改难道很难?

    “那我等该如何施展呢?”

    已经有人在嘀咕着了,眼看帝都没有直接中状元,得富贵的渠道,而市面上各种的报纸刊物遍地都是,而那些斯文败类们是如何吃喝滋润的,也让这人士败犬看着眼睛里冒火,比生活不如意还难受的,是生活不如意的时候,看着一个个不如自己的人过的越来越好啊。

    他们或者原本无数人试过的劝进的法子,想办法撺掇某位长老登基称帝,或者学以前的言官们,去攻击某某施政不周,反正找错误总是可以找到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