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奉旨应考-《权驭大明》


    第(3/3)页

    值得一提的是,会试的流程跟乡试一样,一共考三场,三天一场,每考完一场重新编排座号转场,其目的自然是尽最大可能防止作弊了。

    第一场考“四书”、“五经”,“四书”的考题做八股文,“五经”考对经义的理解;

    第二场考论、判、诏、诰、章和表,亦公文写作,毕竟考中贡士后就能通过殿试成为进士,进而得以做官,朝廷可不会花力气教进士们如何做官,因此举子们在平时已经经过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这也是为何进士可以直接被派往地方上当知县的原因,只要能成为进士就意味着通过了考核,可以主政一方,并不像民间传言的那样是只会八股文章而不通政务的废物。

    第三场考策论,就是考察士子在政治上的洞察力,那些想要脱颖而出的考生所写的文章不是言辞激烈地针砭时弊就是大张旗鼓地歌功颂德,民间传言的那些拍马屁的文章就出自这一场。

    李宏宇和赵欣的号舍相距得有些远,因此两人同行了一会儿后很快就在一个岔道分开,各自去了自己的号舍。

    万历四十七年已未科会试的正主考官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吏部右侍郎史继偕,副主考官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兼礼部右侍郎兼韩爌,同考试官为兵科都给事中吴亮嗣。

    需要说明的是,史继偕和韩爌的本职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这是一个从五品的官职,其中韩爌还协理詹事府事,也就是管着詹事府。

    明中后期,六部右侍郎就是成为了加衔。

    因此史继偕兼的吏部右侍郎和韩爌兼的礼部右侍郎是两人的加衔,两人并不在吏部和礼部任职,而是享有吏部右侍郎和礼部右侍郎的待遇。

    由于六部的侍郎是正三品的官阶,所以两人有了右侍郎的加衔后官阶就成为了正三品,不再是从五品。

    从万历皇帝对史继偕、韩爌和吴亮嗣这三名会试重要考官的任用上,可以看出其在平衡朝堂之上的党派势力。

    其中,史继偕是浙党的人,韩爌是东林党的人,而吴亮嗣是楚党的人。

    由于东林党持续坐大,万历皇帝已经暗中对其进行限制,故而三位重要的会试考官中只有一个是东林党的人。

    按照惯例,会试高中的贡士们将拜会试考官为恩师,与会试考官有了师生之谊,这将是他们以后在官场上的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万历皇帝想通过会试均衡朝堂上党派势力的用意已经不言而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