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海关-《权驭大明》


    第(2/3)页

    李宏宇闻言沉吟了一下,然后有条不紊地说道,“依臣而见,整顿海上走私宜疏不宜堵,只要善加引导必能产生奇效。”

    “臣之所以敢夸下海口说收取海关税银一百万两,是因为臣遇上了隆庆爷开启海禁,使得引导民间海外贸易成为可能。”

    说着,李宏宇语峰一转说道,“其实,在微臣看来,由朝廷主导的海外贸易才是正途,虽不说完全杜绝海上走私但至少可以极大压缩其生存空间,届时不用咱们动手那些正规商贾也会举报走私的商人。”

    “由朝廷主导海贸?”万历皇帝闻言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色,随后摇了摇头,面无表情地望着李宏宇说道,“此事说起来容易,要想达成谈何容易!”

    显而易见,走私的利润肯定要远大于朝廷主导的海上贸易,走私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那些走私的商贾与地方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打击他们谈何容易。

    可如果不能堵住海上走私通道,又有多少商贾会响应朝廷的号召出海经商,进而规规矩矩地交纳关税?

    尤为重要的是,隆庆皇帝开启海关只是朝廷上各派势力妥协的产物。

    隆庆皇帝并没有真正地放开海禁而不管,所开的港口只有月港一处而已,而且允许海外贸易的商贾唯有是月港地区当地人,外地商人不得从事海上贸易。

    从事海外贸易的商船,在月港办理繁琐的手续后装货出港预计入港验货,所有的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由”,也就是船籍证书,以及“商引”,也叫“文引”即营业执照,然后才能出海。

    李宏宇不知道的是,朝廷后来对出海船只的建造和运营实行总量控制,据传到东洋和西洋贸易的船只各限四十四艘,严禁越境贩贸,出海后逾期未归者即使证件齐全仍坐以通倭罪。

    而且,对于开禁出海口的选择明廷经过了一番谨慎的思量,最初确定的地点在梅岭,可稍后改成了月港。

    其实,南澳、诏安梅岭一带的海港其实更适合商人出海活动。

    月港属于内河港,港道不深大型船舶不能靠岸,必用数小舟弋之“舶乃得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明廷希望以此满足边海居民下海谋生的需要,而非要鼓励居民远洋。

    实际上,李宏宇一直怀疑大明不开启海禁,除了大明的官员、百姓以上国自居,看不起海外诸国和海外贸易外,还跟朝廷的一些官员因为私人利益有关。

    显而易见,那些海上走私利润巨大,而走私的商贾又与地方和朝廷中的官员关系密切,一旦海上走私被禁那么对那些利益集团的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据后世的一些史料记载,隆庆开关后直至天启年的数十年内,大明的海上走私随即进入了一个繁荣展的时期,期间流入大明的白银保守估计有数亿两之多,而月港的税收不过两三百万两,从数额上来看仅仅百分之一而已。

    因此,只要李宏宇能大力打击走私,那么开展由朝廷主导的对外贸易,那么李宏宇所说一百万两海关关税并不在话下。

    见万历皇帝的眉头微微皱着,李宏宇知道他并不看好收取海关关税,而且也没想打这个主意,再怎么说大明也是上国,根本不屑与海外蛮夷做生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