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能攻善守墨家军-《楚风》


    第(2/3)页

    晋昭公一看心想,‘不好!这苗头不对啊。我作为天下的霸主,请大家来开个会,研究研究为天子进贡的事情,怎么没人搭理我啊?这要是不把这个苗头压下去,以后还不反了天啊!’晋昭公也不是善类,既然今天我是代表天子发出的号召,自然也要听听周天子的意思啊!‘尊王攘夷’才能师出有名。

    古人讲究师出有名,不出无名之师,说白了就是为打仗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跟今天的某些大国的做法如出一辙,某某国家私藏生化武器,某某国家资助恐怖主义,某某国家破坏人权。说白了都是一些借口。

    晋昭公派叔向告诉周天子派去结盟的代表献公刘挚说:“齐人不肯结盟,怎么办?”

    刘献公回答道:

    “结盟是用来表示信用的,君如果有信用,诸侯又没有二心,担什么心?用文辞向它报告,用武力对它监督,虽然齐国不同意,君的功绩很多。天子之老请帅王师,‘元戎十乘,冲锋开道’,时间迟早唯君是从。”

    有了天子方面的明确支持,叔向又亲自跑了趟齐国,再次向齐景公发出邀请道:

    “诸侯们都请求与您结盟,都已经集合好了,现在只有您没到,晋昭公想知道您的理由。”

    景公命人答复道:

    “只有当惩处叛离的国家,诸侯们才需要寻盟。现在并没有人背叛,大家很和谐啊,这个盟有什么好寻的?”

    叔向道:

    “国家之败坏,就在于有事业而没有贡赋,这样事业便缺乏支持;有支持而没有礼仪,支持就缺乏秩序;有秩序而没有威严,秩序就缺乏敬畏;有威严而不昭示,敬畏就难以章显。不能章显,敬畏就会被的抛弃,百事都难以完成,最终将导致国家的倾覆。因此,明王的制度规定,令诸侯每年聘问一次,以进献贡赋,以实现自己的支持;三年朝见一次,以讲习礼仪;六年集会一次,以昭示威严;十二年结盟一次,以使诸侯更加明白。使盟友记住职责,按等级修明礼仪,向诸侯昭示威严,向神明昭告信义,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没有谁敢疏忽大意,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的兴盛,无不由于遵守以上法则。现在晋国依照礼仪主盟,很担心事情不能办好。盟誓所用的牺牲都为君准备好了,就是为了事情能圆满结束。现在君却非要说:‘我一定要废除这规矩,结盟有什么用?’还是请君再好好考虑一下,寡君知道君的指示了。

    一看叔向说的如此严厉,再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齐景公也觉得害怕了,四千多辆兵车,可不是闹着玩的,赶紧回复道:

    “小国有权发表意见,大国有权进行决策,怎敢不听从呢?我们知道了,保证恭恭敬敬地前往,随时听候君的命令。”

    从齐国回来之后,叔向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向晋昭公郑重的建议道:

    “诸侯已经对晋国产生隔阂了,必须充分展示我们的实力。要不然就再也难以号令他们了”。

    8月4日,晋国大军第二次亮队,树起旌旗,但没有悬挂作战用的飘带;

    5日,晋军的四千辆战车,十二万士卒,第三次亮队示威,这次,旌旗全部挂上飘带,仿佛大敌在前,立即就要投入惨烈的战斗了。各国诸侯这才敬畏起来,这次霸主要来真的了!先前的言论也就荡然无存,乖乖的前来会盟。

    6日,霸主正式接受诸侯们朝见,通知各国,明天正式结盟,大家务必在中午之前抵达结盟地点。退朝回来,子产命人立即赶到结盟地点搭建帐篷,子大叔觉得没有必要,明天早上再去也不迟。到了傍晚,子产才知道子大叔还没有行动,催促他快去,到了会场,发现这里已经人满为患,根本没位置了。

    邾人、莒人向晋国控诉说道:

    “鲁国朝夕伐我,我国几乎灭亡。我国不能进贡,完全是鲁国的缘故。”

    为示惩戒,晋昭公没有接见前来结盟的鲁昭公,而是派叔向通知道:

    “诸侯们明天就要正式结盟了,寡君(晋昭公)已经知道不能伺候君(鲁昭公),请君不要参加了!”

    晋国人想立威,却选鲁国当替罪羊,鲁国自然难以接受这顶“反面典型”的高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