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一七章 终于又捞到一件国宝-《鉴宝秘术》
第(3/3)页
从其轻盈端巧的器型特点来看,当属文房用具。
清代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
基此,本器应改称“越窑青瓷蟾滴”为宜。
蟾滴,造型可分上下两部分:上为水盂,下为荷叶形托盘。
水盂呈立体的蟾蜍形,横长10.4厘米、高6.2厘米。
蟾蜍躯体作扁圆状,昂首伸颈,口微启,水可从口中溢出,双目圆瞪,炯炯有神,头颈间有桃叶状角饰,颇富神奇色彩;
后背微隆,器表满布象征赘疣的灵芝状乳钉装饰,两侧间施以如意形卷云纹;腹腔中空可盛水,上开置注水的圆孔;
下腹部较为扁平,光素无纹;前有稍曲蹲的两足,趾间有蹼,后端弧收下敛,并有独足(肢)支撑如尾状;
蟾蜍体态轻盈而又充满灵气,造型取其踌躇满志,以求一搏之势,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逗人喜爱。
下部的托盘作大口圆唇,浅腹坦敞,卧足。
口径10.8厘米、足径3.5厘米、高1.5厘米。
盘体呈两侧边缘稍内卷的荷叶形,内腹壁刻划纤细而清晰的叶脉,充分显示出惠风吹卷荷叶的一派盎然生机,将荷叶形托盘与蟾蜍形水盂巧妙地组合成蟾滴,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看到这里,张天元突然说道:“这东西我们国家也有一件,我还记得1985年,那件蟾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于1989年入选《国家文物精品展览》,为越窑青瓷中极其罕见的国宝。
你这东西真舍得送给我?”
在鲁正风面前,张天元并未说谎,他曾经在某博物馆看到过同样的东西,绝对精美无比。
“当然舍得,它要不是国宝,我还不好意思拿来呢。”
很显然,鲁正风知道这东西的价值,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拿来,其余跟张天元缓和关系。
这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吧。
“那就多谢了。”
张天元笑了笑,随即又将目光放到了那青瓷蟾滴之上。
这可是越窑青瓷啊。
越窑肈始于商周,青瓷成熟于东汉,源远而流长。
逮至晚唐、五代及北宋初,以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烧制的青瓷器已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顶峰,被列为中国瓷窑之首。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