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套色印染-《红楼重生之代玉》


    第(2/3)页

    以鸭灯为例,削蔑片的是一批工人,组装骨架的又是一批工人,上纸的是第三批,上色的是第四批。每批工人只完成固定的几个动作,有助于迅速熟练。而每个动作完成的规格、质量,也都有死板的规定。这种死板模式完全无助于创造出艺术品。但制造“规格一致、质量过硬”的产品,那是胜任愉快了。

    以这种方式,制作速度上去了、质量标准建立了、时间成本压低、原料浪费也减少。对于不需要追求高级艺术品味的普通百姓来说,性价比也达到了最高值。通过一些让利于民的手段,口碑建立起来了。巧妙的发放一些印有商家logo广告的小物件,让顾客觉得占了便宜,在阿憨大消费不像花钱、简直就像是赚到钱似的,热情也调动起来。那些小物件在民间流转,广告效果都打了出去。

    阿憨大就是这样静悄悄做大。截至林代从谢府搬离,这品牌已经建立起了相当稳固的客户群。且该群体还在继续扩大。

    是时候扩充货物了。不然。跟不上这个迅速扩充的顾客群。如果商品不能及时有效的跟上,顾客会流失。那就太可惜了。

    崔双辉今天给林代看的,就是符合“阿憨大”宗旨的流水线样品。

    泥塑是很多人家都会有的小摆设。当然,瓷、骨、玉等材质的立体摆设也很流行。但瓷器先要做瓷土坯。那土必须是好瓷土,而且必须在转盘上手工拉制定型,非技艺精湛的工匠不能完成,炼制就更难办了,如今还没有高温的温度计,烧制火候全凭老工匠的经验。林代无法将它流水线化、规格化,只能望之一叹。

    骨、玉等产品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只有泥,可以像石膏像一样,批量制作。

    崔双辉刻了模子,批量脱出泥坯,再由工人们分批上色。一个泥塑要上几种颜色,都是规定好的,染红的工人只染红,染绿的工人只染绿,画眉毛的工人只练习画眉毛,描花瓣的工人只注重描花瓣。制作流程非常迅捷,根据崔双辉的估算,成本可以打到原来家庭作坊成本的六成。让出两成给顾客,竞争力已经是毁灭性的。估计本地很多家庭作坊要遭受灭顶之灾了。这些被敲掉饭碗的作坊成员,正好被吸收进阿憨大的作坊,成为新的劳动力。

    林代对此很满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