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五月中旬, 卢龙赵家遭袭已过十几日。 北辽, 析津府, 西北方向昌平县, 县中有世家大族刘家,家中子弟世代读书,乃是北辽有名的书香门第,族中多有人才在朝中任职。 前些时日,风闻卢龙赵家遭袭的消息后,县中的刘氏族人便以进山游玩的名义,住进了西边山中的别院中。 因刘家主君及有出息的子弟,都随着北辽宗室去了中京,所以别院中多是妇孺。 夏天山中, 中午本还有些燥热, 但到了夜里, 温度便降了下去, 有些凉的夜风在山林间吹过,树叶枝条拍打之间,声音有时会如同波涛一般。 刘家别院内的二层木楼上, 之前去过析津府马球场,面见过北辽皇帝耶律隼的刘家姑娘,此时正站在窗前,手里握着一本诗集,呆呆的望着夜空中的明月,任凭清凉的夜风吹拂着自己的脸颊。 有女使拿着一件薄披风走过来轻声道:“姑娘,大娘子说晚饭已经备好,请您过去用饭。” “嗯。” 刘家姑娘应了一声,又看了会儿月亮,这才转身让女使披上了披风。 将手里的诗集放在桌上后,便领着女使朝楼下走去。 来到一楼, 女使将灯笼罩拿下来,引燃里面的蜡烛后又将灯罩扣好。 挑着灯笼出了木楼, 刘家姑娘嗅着院子里的花草味道,轻轻叹了口气:“唉!” 叹完气,刘家姑娘看了眼一旁的女使,道:“近日可有听到什么新消息?” “回姑娘,并无。还是那些卢龙赵家在拼杀中,没活几个人的说法。” 也不怪这位姑娘多愁善感,实在是之前在析津府见过的世家贵少年和贵女们,如今再听消息,居然已是身死族灭家破人亡。 而且,昌平刘家和卢龙赵家有一个身份上的共同点:都是前朝留存的汉家世族。 从知道事情到现在,北辽耶律家依旧没有给朝臣们一个说法。 这不免让众人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裹了裹披风,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灯火通明的厅堂中。 “祖母,伯娘,婶婶,嫂嫂。” 一通见礼后,容貌姣好的刘家姑娘坐到了桌旁。 看着亲人们的表情,刘家姑娘心中有些疑惑。 在女使服侍下,众人用了晚饭。 喝消食的饮子时,刘家老夫人摆手道:“没事的,都下去吧。” “是。” 厅堂中的婆子女使们纷纷应是离开。 刘家的媳妇姑娘们,也只留了各自贴身的女使妈妈。 经过这些时日,厅堂中的众人也不会去问,为什么挥退下人们。 众人只是看向了刘家老夫人下首的一位中年妇人。 这位妇人乃是玉田韩家的嫡女,刘家的长媳,玉田韩家在北辽文武两道之上都颇受重用,还有着海运的生意,消息要比刘家灵通些。 韩大娘子看着门口自己的贴身嬷嬷点头,示意女使妈妈们已经离开厅堂后,朝着上首的刘家老夫人看去。 看到刘家老夫人点头,韩大娘子喝了口饮子润喉之后,道:“傍晚我娘家刚传来的消息” “大嫂嫂,是和卢龙赵家有关么?”一位妇人急声问道。 这位妇人和卢龙赵家有些亲戚关系,自是比常人更加关心些。 “对。”韩大娘子正要说话,站在门口的贴身嬷嬷,却推开门朝外走去。 这番变化,又让韩大娘子停下了话头。 厅堂外传来了一阵听不清的交谈声。 片刻后, 韩大娘子的贴身嬷嬷手里拿着一封信走了过来,朝众人躬身道:“老夫人,诸位大娘子,咱们家里店铺派人送来的急信。” “是和柴家做买卖的铺子。”这贴身嬷嬷又补充了一句。 韩大娘子示意将信递给上首的刘老夫人, 刘老夫人却摆手道:“我人老眼花,晚上看不清,媳妇你看吧。” “是,母亲。” 韩大娘子伸手接过信封,拆开后看了起来。 看完后便起身将信封递给了刘老夫人,道:“母亲,和咱们知道的差不多。” 刘老夫人接过信纸,压在手下,点头:“那就和她们说说吧。” 韩大娘子重新坐下,道:“我娘家传来消息,说卢龙赵家被袭之后,几百口人只活了几十口子的妇孺。” “啊!?只活了几,几十口子?”方才询问的妇人手一哆嗦,发出了惊叹声。 坐在她身旁的妯娌侄女,赶忙一阵安抚。 一旁的妯娌赶忙问道:“消息确切么?人在哪里?没去投了金国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