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得州,休斯顿。 市中心西部,meorial区peypovilge,松林大道19号。 书房里。 当早起的巴特莱教授推开房门时,意外发现大卫这小子竟然已经坐在打字机后面,全神贯注的“码字”中。。 他缓步走到大卫身侧,看着被打出来的一沓手稿,皱眉问道。 “你。。昨晚通宵了?” “不算吧。。”大卫手上没停,点点头道。 “昨天,我本来是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 “可等我回去之后,感觉脑子里很多写书的灵感集中爆发出来,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所以。。” “所以,你昨晚就跑回来躲在这里写了一夜?” 大卫慢慢停下手上的动作,笑道:“我只是在午夜前和今早写了一会儿。” “导师,您应该对米联储曾经执行过的货币政策很熟悉吧?” “请您帮我看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我有没有搞错?” “嗯。。” 巴特莱教授从抽屉里拿出眼镜,走到窗边坐下来,安静的看了一会儿,缓缓点头道。 “正好你写到这里,我就给你讲讲米联储~” “好啊!” 大卫从旁边拿过纸和笔,放松的摇晃了几下脑袋,摆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 巴特莱教授呵呵一笑,翘起二郎腿,在晨光中低声道。 “米联储在建立之初的主要职责,就是作为最后的借贷者,为国内银行提供流动性,防止再出现与1907年类似的银行挤兑事件。。” “可它在大萧条时期爆发前,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从几个方面促成了爆发经济大萧条的重要因素。。” “在罗斯福总统上任后,米联储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已经跌至低谷。。” “几乎所有人都在高声疾呼,让政府来主导米联储,执行对国家有益的货币政策。。” “所以~” “我把米联储自从1913年成立以来,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大致归纳为。。” “1942年,米联储可依法购买、持有米国国债。” “1951年,米联储与财政部签订《财政部协议》。” “1977年,米联储与政府经过漫长的会议谈判,终于出台《米联储改革法案》。” “我们先说1942年。” “1942年,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 “偷袭珍珠港事件,让二战中的非参战国-米国,也不得不加入那场残酷的战争。。” “战争,是一头吞金巨兽!” “当时的米国刚刚经历了大萧条,经济正处于恢复、上升期~” “罗斯福总统,要求米联储在购入大量黄金作为重要资产储备的同时,也要协助政府控制好利率,让国内的工厂企业能够更容易的拿到融资贷款,恢复生产。。” “可当战争来临时,人们才发现~” “如果米国政府无法与12家米联储分行达成共识,他们根本就没钱发动战争。。” “所以,罗斯福总统42年在与米联储12家分行行长,进行了2个多月的拉锯式谈判后,最终达成了共识。” “米联储,可依法购买、持有米国短期国债。” “国债利率,要控制在政府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范围内。” 巴特莱教授向大卫竖起一根食指,微笑着道:“这就是后来人们常常会提起的战争债券!” “战争债券这个词儿,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人们记忆中的符号。” “可在当时,如果米联储与政府无法达成共识,拿出大批黄金购买战争债券。。” “米国,根本无法实现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飞速增长奇迹~” “42年-51年,在米联储的资产结构图中,黄金占有的资产比例迅速降低,国债占有的比例持续走高~” “直到51年,大部分国债即将到期时,国债与黄金在米联储的资产结构图中,已经呈现出五五分的布局。。” “可是,米联储在二战期间及战后,都无法拥有制定独立货币政策的权力,起到国家央行应有的调控经济职能。。” “1951年签订的《财政部协定》起因,就是政府要求米联储继续维持低利率的政策,导致米联储无法通过加息来控制通货膨胀。。” “时任米联储主席的小威廉·迈克切斯内·马丁,在与政府进行了多轮谈判,终于促成了《财政部协定》签订,为现在的相对独立的米联储奠定了基础。” “1951年-70年,小威廉·迈克切斯内·马丁连续五届担任米联储主席。” “他是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主席。” “他在任职期间,曾说过一句名言:米联储的工作就是在宴会刚开始的时候,撤掉桌上的大酒杯!” “另外~” “在二战后的1946年,还有一件至今仍有很强影响力事件~” “杜鲁门总统在战后签署的《1946年就业法》。” “根据这项法案,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权和资源,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机会。” “该法案还规定要建立一个经济顾问委员会(简称cea),正式授权政府制定出旨在防止经济衰退、保持充分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 “由于而当时的经济学家,大多数都是凯恩斯主义的坚定支持者。。” “这群在cea任职的经济顾问们,向政府提出的策略就是不断地借钱、印钱、花钱走赤字经济的道路。。” “50年代米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有自由储备金净额、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比,并按此次序来决定指标控制的重要性。” “从结果来看,米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 “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竟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 “6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逐渐被经济学界的学者们接受。。” “菲利普斯发现,失业率和价格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当失业率高的时候,价格会降低,当失业率降低的时候,价格就会升高~通胀是由工资和成本推动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胀理论。” “而这个发现,引起了当时保罗·萨缪尔森的关注。” “他发现菲利普斯曲线中的价格换成通胀数据,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同样存在着交替的关系,低失业率对应着高通胀,高失业率对应着高通胀。” “他认为,这个关系给经历过大萧条的政府提供一个选项菜单,政府可以在这个曲线上找到一个所谓最佳点,既能保证充分就业,通货膨胀水平也可以接受。” “之后,他的这些发现让正在华盛顿头疼无比的政客们看到了希望。。” “他们经过一些研究讨论后总结出所谓的。。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结论。。” 巴特莱教授此刻忍不住笑了。 他回想着老友保罗·萨缪尔森,在十多年前那副“笃定”表情,轻轻摇头说道。 “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拉开了大通胀的序幕。” “当时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简称cea)主席海勒、保罗·萨缪尔森和梭罗三人,通过研究后认为凯恩斯主义和菲利普斯曲线能帮助他们解开精确调控经济皱起的秘密。” “肯尼迪作为忠实的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在三人组建议下采取一种叫做反周期的财政政策。” “这种政策会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政府加大开支和减去刺激经济促进就业;当经济过热时候,政府减少开支提高税收去抑制通胀和债务。” “1963年,cea的主席海勒,又帮助肯尼迪总统制定了一个减税法案。” “可肯尼迪还没来得及促使该法案在国会上通过,就遇刺身亡了。。” “他的继任者林登·约翰逊总统,在上任之后没多久就签署了这个法案。” “紧接着~林登·约翰逊决定升级越南战争,增大政府开支。。” “而cea主席海勒,开始害怕这些政策执行后会带来通货膨胀上升,向总统建议加税。。被拒后,海勒决定辞职不干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