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村长实在是没想到丹娘这么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村里头被欺负到头,就差被磋磨死的妇人,竟然还知道律法规矩了。 “好啊,我说怎么就在今儿这个日子里找事儿了? 原来是早就打听清楚了,这怕不是哪个懂律法的人给出的主意吧。” 村长又坐回了椅凳里,和几位村老面面相觑,都带着些尴尬和不愉来。 周围的村民们,不分男女,不分老少都在热烈的讨论着这个事儿。 只村长他们呆的这一块儿地方,好似是真空了一般,竟没有人说话了。 丹娘知道,他们必是恼怒了。 丹娘明白,这次机会是唯一的机会了,必得要和离成功才行,不然前路对她们娘四个来说就真的是死路了! “啊,老天啊,我们娘四个活不下去了啊,活不了了,我要去京兆府,我要去长安城,没有天灾,都是人祸啊。 良民都过不下去了啊! 圣人脚下,良民都过不下去了啊!” 一边哭喊,一边抱着大丫就往出走,眼看着丹娘就要走出宗祠前这一块儿了的时候,村长才对着自家婆子使了眼色。 这才有两个力大的妇人出头上前,拦住了丹娘的去路。 最后,又是一阵磨皮,还饿着肚子的村长和村老们,都只想快点儿把这点子事儿解决了。 所以,最后在律法的威严下,孙家不得不同意了丹娘带女和离的要求,但同时丹娘为了带女和离,也不得不答应了孙家的条件。 孙家的条件是,可以带走四个小女娘,但是,往后每年按着大小,从大丫到五丫,都得给孙家一定的银钱,直到还清她们这几年在孙家吃用的钱财后才行。 比如大丫快八岁了,至少要还八年的口粮钱才算完。 这种丧尽良心的条件,丹娘本不想答应,但孙家咬住了这一点,宁愿放丹娘去京兆府去告官,都不带改的。 没得法子,丹娘只能先应了下来,等以后再问问何先生如何办的好。 丹娘不识字,孙家也没人认识,不过丹娘想着,再如何,这和离书都是要送去京兆府上红契的,那村长应是不会作假。 拿着已经摁了手印的和离书,丹娘只收拾了一个破包袱,这包袱临出孙家的门时,还被孙母扯了下来仔细扒拉过,发现不过是一些旧衣裳才放了丹娘和四个丫头离开。 第(3/3)页